(资料图片)
暑期一到,一些“虎妈”“狼爸”又开始焦虑了:不停地给孩子打鸡血,不断地给孩子报班、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不停地激励孩子去拼搏。而一些培训机构趁机煽风点火:“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很危险”“小升初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们暑假别再玩了”……更是加剧了家长的暑期焦虑。事实上,焦虑式教育方式,反映的是家长的攀比和急功近利心态。殊不知,家长的焦虑、攀比和急功近利心态,加剧了孩子们的身心负担。
必须正视的是,时下,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心态,虽然在社会上饱受诟病,但丝毫也不影响家长的焦虑心态和行动。必须承认,焦虑是一种非理性的教育方式。比如,被称为“最焦虑妈妈”的武汉一位女市民,年仅5岁的儿子已受过17项培优,投入近12万元培优费。特别是,有的家长不惜钱财,甚至放弃工作,给孩子当全职陪读,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病态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对自己、对家庭,都是一种伤害。
要知道,家长焦虑式教育方式,频频给孩子报五花八门的培训班,不仅削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功能,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从表面上看,给孩子报班,或许能暂时推进孩子“跨越式”成长,但孩子在家长焦虑的重压下学习和生活,不仅觉得没有一点自由空间,心理也会变得非常脆弱,从而害怕失败,一旦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学业受挫或就业不力,将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至于此前走红网络的“名校父母”自媒体,输出“鸡娃”理念,更是助推家长教育焦虑,其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孩子。
事实上,2022年以来,教育部三令五申促“双减”,明确要加强校外培训监管,对超标超前培训的学科类培训班要坚决取缔。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监管,坚决制止和查处“鸡娃”之类的培训乱象。同时,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担负起义务教育的社会责任,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双减”管理,坚决向家长焦虑说“不”。特别是当好家长的参谋,引导学校和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揠苗助长,不搞一刀切,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施教,让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有趣、学得有进步。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