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花灯戏,民间艺术的“瑰宝” 当前观察

2023-04-25 06:36:00   来源:湖南日报


(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邓和明

4月22日,天还蒙蒙亮,在湖南省嘉禾县晋屏镇甫口村嘉禾花灯戏传承基地的排练厅里,就传来阵阵锣鼓声,该村的花灯剧团正在进行节目排练中。

“我村的花灯戏历史悠久,起源于元朝中期,至今已有650多年,传承32代。其优美的民间话语,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能,在民国时期就闻名于湘南一带。”甫口村党总支书记欧德意介绍,多年来,甫口花灯戏剧团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每年安排集中培训演出,参与大型演出活动,为嘉禾花灯戏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元月,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3年2月被郴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

嘉禾花灯戏最早起源于田间歌舞。同治《嘉禾县志》载:自明清以来,“凡正月元旦,少年子弟列队为鱼龙、狮子、竿僮、角抵诸戏,或杂秧歌,饰童男女相对跳唱,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奏。昼则装演故事,夜则往来迎灯,鼓乐喧闹不绝,其风至十五日.....”

嘉禾花灯后来受地方大戏和外来剧种的影响,同时进-步融进本地的民歌、小调,花灯由相对跳唱(一旦、一丑)的对子调发展到对子戏和有小旦、小丑、小生的小戏”,再逐步发展到有生、旦、净、丑各行当齐全,故事情节更完整、更丰富的地方戏曲,其间经历了漫长岁月。到清代,开始出现职业性的花灯班社。他们串乡走村演出,并到邻近的桂阳、临武、新田、郴县、宁远、资兴、耒阳、永州、衡州、江西的赣州、广西的梧州及粤北等地交流演出,吸收和借鉴外地剧种(特别是祁剧)艺术,更加促进了花灯戏的发展。

民国年间,嘉禾花灯戏班迭起,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统计,全县有四季班(常年演出的职业戏班)12个、新年班(从正月演到谷雨)31个、龙灯班(龙带调,只演正月)78个,较负盛名的班社有大岭四季班等,足迹遍及湘南各县及粤北、赣南、桂北等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嘉禾民报”还以《各乡大演花灯、谁谓农村凋零》为题报道一区甫口、石马、二区袁家大岭、三区行廊、虾塘、石丘下等处演出花灯盛况。当时确有“无村不演花灯戏、无班不学花灯曲、无处不谈花灯题”的口碑,嘉禾还有无人不知《下洛阳》的说法。2008年,嘉禾花灯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嘉禾花灯戏剧目丰富,到目前为止,根据老艺人口述记录的传统花灯剧目约有130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40个,此外还有对子调40个。嘉禾花灯剧来自汉族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长期以来,嘉禾县文化馆业务干部多次采风,搜集整理改编了许多花灯戏,把老艺人请上来座谈,写剧本、教习曲目。”嘉禾县文化馆馆长胡霞介绍,1987年各乡镇文化站在全县及邻近县又进行一次最广泛的普查搜集,年底由郴州地区文化局、郴州地区戏剧工作室编纂成了《嘉禾花灯戏志》。嘉禾花灯戏还载入了《中国戏曲志》和1992年出版的《中国群众文化辞典》100首花灯曲牌编入了1992年出版的《湖南戏曲音乐集成郴州地区卷》,1997年嘉禾政协编写了嘉禾文史资料第四集《嘉禾花灯专辑》,从各个方面对花灯戏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选录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曲调和剧本。

“现在县委、县政府对花灯戏非常的重视,我们就更应该把这门民间艺术传承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嘉禾的传统文化。”嘉禾县花灯戏省级传承人廖由生说。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