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速看:排枪时代双方交火时死伤差距并不大,拿破仑如何长年累月一路横扫?

2023-04-07 21:55:55   来源:哔哩哔哩

最近我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排队枪毙时代,会战胜利,双方损失都极其巨大,拿破仑为什么还能横扫欧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随手做了个短答,然后想想可能还是扩充一下成文更好,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排枪时代的战役/战局(法文campagne,下同)、会战(bataille)、战斗(combat)存在层次性的差异,就战术层面的会战和战斗而言,鉴于当时的对射作战方式,交战双方的死伤差距往往不会很大(但被俘和溃散人数则往往相差悬殊),统帅干预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可能太大(并不是说没有作用)。然而,一旦上升到战役和战略层面,统帅能动性的影响就截然不同了。

对于诸位读者而言,要想分清那个时代的战略、战役和战术概念,那最好是买本《剑桥拿破仑战争史》第二卷,看看布鲁诺·科尔松(Bruno Colson)是如何在第一部分第一章“战略和战术”里阐述战略、战役和战术层面的关系。简单来说,拿破仑最擅长的则是以战略-战役(或者用当时的话“大战术”)层面的巧妙机动,营造出战术层面的巨大局部兵力优势,由此赢得会战胜利,继而以追击或胁迫议和等手段利用胜利,以相对较轻的代价取得战略-战役层面的完胜。

秉承剑桥史的一贯风格,这书也不算太便宜,亚马逊仅第二卷就得145刀。

要是还能看法文的话,那其实可以直接试试斯特凡纳·贝罗的《拿破仑的军事革命》系列,目前已经出了《机动》、《会战》和《战斗》三卷。不过,就战略-战役-战术层次分析而言,其实需要读的目前来看只不过是前两卷,也就是机动卷和会战卷。可以从中详细看出拿破仑在战役层面如何机动,继而形成会战优势。

这一套更便宜,三卷法亚上面加起来还不到100欧,前两卷更是出过口袋版本,只需10欧即可。

要是只能看中文的话,那就得等我从他们的书中加以总结了。不过在这篇短文里,倒是可以从贝罗写的普及册子《波拿巴在意大利:一种战略的创生,1796-1797》(Bonaparte en Italie: Naissance d'un Stratege 1796-1797)出发。

从中截取一张很有代表性的截图,然后看图说话。

上图里的蓝条代表法军兵力,红条代表奥军兵力,左栏中的“机动”指战役机动期间战区内双方总兵力,右栏里的“会战”指细化到历次会战/战斗中双方在战场上交手时的总兵力,虚化的条指交战损失。

从中可以轻易看出,1796-1797年时的拿破仑虽然在战术上还是个小学生,但在战略-战役层面已经无师自通,表现出惊人的天赋。

1796年4月12-28日卡尔卡雷阶段,法军在战区总兵力上以4.7万对阵奥地利-撒丁联军的5.2万,但关键的蒙特诺特、蒙多维两战,法军战场兵力都达到两倍优势,损失比例更是相差悬殊(蒙多维的2000损失应该下移到奥撒联军一行)。

96年5月1-11日洛迪阶段,撒丁退出战争后,法军原本兵力就占优,到了5月10日洛迪战斗时战场优势就更大了。

96年7月29日-8月6日卡斯蒂廖内阶段,法军以4万总兵力对阵4.7万奥军,但具体到8月5日卡斯蒂廖内战场,则是3万法军压制2.5万奥军。

96年8月31日-9月15日巴萨诺阶段,法军总兵力同样是4.6万对5万处于下风,但具体到9月8日巴萨诺战场,则是2万对0.7万的优势。

接下来阿尔科莱、里沃利两战,一是奥军解围曼托瓦决心很大,二是法军指挥颇有失误,因而打得颇为艰苦,但从战术层面来看,法军在战场上的兵力劣势也给拿破仑的胜利制造了颇高难度,如果不是仗着法军惯于强行军,能够将成师的部队适时投入战场,这两仗的胜负都很难说。

至于97年3-4月横渡塔利亚门托河,那就没什么可说了,法军兵力、士气、训练程度都占据上风,对面又是失败主义、只求保全家当的卡尔大公,那就必然一路平推到维也纳了。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交战双方在会战中的战斗伤亡虽然不会差距太大,但失败方(尤其是奥军这样相对“脆弱”的军队)的被俘和溃散人数往往会比战斗伤亡大得多,进而导致战损不成比例。面对拿破仑这样的善于机动、善于制造局部优势继而充分利用的人物,明明总兵力占优的奥军却被连续击败,由此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